更新日期 2022年7月27日
透過現代醫學,在孕期間會安排許多產檢項目,來檢查媽媽與寶寶的健康,如果在過程中發現媽媽的身體狀況不允許繼續懷孕,或是寶寶先天基因與發育不良,就有可能需要終止妊娠。不過一旦超過 14 週,寶寶體型已發育較大時,就只能藉由「引產」分娩出寶寶。本篇邀請到專業婦產科醫師洪芝晨來說明 引產 的相關醫學知識。
目錄
什麼是引產?
引產的定義
是指懷孕 14 週後,在無產兆的情況下,因母體狀況無法繼續孕程或寶寶先天基因缺陷欲提前終止孕程,在無產兆的情況下,透過人工介入,利用藥物促發母體生產機制,自然將胎兒產出的過程,稱為引產。
常見引產原因
洪芝晨醫師解釋,通常會進入此階段,撇除父母本身不想生下孩子,多半是因為媽媽在懷孕中後期身體狀況欠佳,如紅斑性狼瘡、心臟疾病等;或是在寶寶週數較大,做更詳細的 3D 高層次超音波圖與羊膜穿刺後,才發現基因有異常,如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和巴陶氏症,基於優生保建而必須選擇的必要手段。

photo by unsplash@Aditya Romansa
適當時狀態,有可能為活胎 引產 或是死胎引產,包含以下四種情況:
(1)母體不適合繼續懷孕,寶寶發育健康且脫離母體後已可存活 > 活胎引產(早產)
(2) 母體不適合繼續懷孕,寶寶脫離母體後無法存活 > 活胎引產後胎兒逐漸失去心跳
(3) 寶寶先天基因缺陷、發育不良 > 進行活胎引產。
(4) 寶寶在母體中已失去心跳 > 進行死胎引產。
合法的引產
根據現行《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在 24 週內皆可進行合法人工流產,若超過 24 週,除非有上述的醫學診斷適應症,否則便屬於違法行為。
引產的前的注意事項與準備

photo by Pexels@Jonathan Sanchez
不適合引產的族群
和大部分的醫學治療相同,引產並不是完全適合所有族群的,特別是符合以下條件者,在引產時可能會引發較高的危險性,需要事先和專業醫師討論評估:
(1) 對前列腺素、子宮收縮藥劑等藥物過敏者
(2) 胎位不正、本來就需要剖腹生產者
(3) 媽媽身體狀況不適合自然產者(如患有心臟疾病、氣喘等)
引產的風險與併發症
(1) 產婦對藥物沒有反應
(2) 子宮收縮不良造成出血不止
(3) 胎盤組織沒有剝離乾淨等
洪芝晨醫師提醒,無論是何種族群在進行引產時都具有一定的風險,特別是曾做過多次人工流產手術與子宮有傷口者需要格外留意。因此最好選擇在設備齊全、隨時有專業醫師在場的大醫院進行,比較能密切監控產婦安全,降低危險發生!
>> 延伸閱讀:2021人工流產懶人包:婦產科醫師談各種人流適合週數、費用、出血量差異
引產前的飲食調整
引產就像是提前催生,過程大致和一般生產相同,疼痛的感受也相似,因此在進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因藥物副作用而產生嘔吐、噁心等症狀,且有可能需要臨時改由剖腹的方式進行。所以洪芝晨醫師通常會建議產婦在引產前的飲食調整為清淡少量,減緩手術當下不舒服的情況,也隨時為剖腹手術做準備。
引產需要準備的物品

photo by Pexels@Ketut Subiyanto
關於引產所需要攜帶的物品,原則上可以參考待產包清單。這裡也幫大家整理條列了幾點,一定要帶的東西:
(1) 證件:健保卡、引產手術相關同意書、夫妻雙方身份證*
(2) 衛生用品:產褥墊、衛生棉、衛生紙、紙內褲等
(3) 盥洗用具:毛巾、小臉盆、牙刷、牙膏等
(4) 個人用品:水壺、拖鞋、換洗衣物等
*註 2:根據《優生保健法》第 9 條:「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依前項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意思是,未成年又未婚者或是受輔助宣告者在進行人工流產前,需要取得法定代理人簽訂同意書以及攜帶身分證,當場確定法定代理人與本人身分後才能進行。
*註 3:根據《優生保健法》第 9 條第六項:「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如果是未婚但已成年者,可以自行簽署同意書,攜帶本人身分證確認未婚身份後就可以進行手術。
引產手術流程與時間
引產詳細過程

(1) 事前檢查:在引產前會先進行例行的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等
(2) 軟化子宮頸:使用前列腺素藥物(cytotec)幫助子宮頸軟化,同時施打催生點滴輔助
(3) 擴張子宮頸:利用特殊的「尿管」放入子宮頸中,慢慢灌水進去形成一個澎大的水球漸進式擴張子宮頸
(4) 引產胎兒:放入子宮收縮劑(ergonovine)幫助子宮進行收縮,一步步慢慢引產出胎兒
引產需要的時間
根據臨床上的經驗,一般引產過程大約會介在六個小時以上至兩天左右,不過洪芝晨醫師也強調「每個人體質不同,在引產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不盡相同。」如果引產的進程一直不如預期,藥物遲遲對產婦無法產生作用,為了避免用藥過久導致過敏性休克,就建議改由剖腹手術。
引產後的飲食與傷口修復
引產後的出血判斷
一般來說,在進行引產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回家休養,不必留院觀察,只需要多注意後續的惡露情形。洪芝晨醫師說明,引產後的惡露大約會持續一週,流量比平時的月經再多一些,可以視自己的量來決定要使用衛生棉還是產褥墊。
「比較需要費心留意的是出血情形,如果惡露持續時間太久、出血過多或一直持續大量出血時,有可能是子宮收縮不良或有胎盤組織殘留,必須要儘早回診就醫!」在這邊洪芝晨醫師也教大家兩個簡單判斷「血量」方法:
(1) 若惡露的量是平常經期血量的2~3倍
(2) 惡露一直持續大量出血,沒有逐漸減少的跡象
引產後的飲食與傷口照顧

圖片來源:Pexels@cottonbro
依照洪芝晨醫師多年的臨床經驗判斷,大部分產婦如果週數沒有大於 30 週以上,在引產時幾乎不需要提前剪會陰預防陰道口撕裂,也因此除了子宮內膜受損之外,不會有其他傷口,照顧上只需要留意保暖和惡露排出情形,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 延伸閱讀:惡露要排多久?惡露與月經如何分辨?產後 / 小產後須知
在飲食方面也是,僅需要在初期多留意以清淡、少刺激的料理方式為主,避開容易活血的燉補與食材,如:老薑、麻油、靈芝等,待惡露代謝得差不多後(引產後 2-3 週),可以再視情況進行漢方調理,透過漸進式調養身體,一步步讓子宮內膜復原,讓生活日漸回到常規之中。
>> 延伸閱讀:小產/流產後飲食指南: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懶人包一次全整理
每個生命來到這世界上都是有原因的,離去亦然。在結束引產之後,除了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之外,也千萬別忽視內心的悲傷,如果有過不去的情緒,只要願意開口,隨時都可以和另一半或身旁的親友傾訴。要記住,走在這條路上,你絕對不是孤單一人的!也推薦Line的私密社團「意外懷孕、藥流、人工流產互助會」,有類似經驗的夥伴可以彼此分享,互相幫忙、傾聽彼此。

醫師介紹
洪芝晨|婦產科醫師
現任
臺北市中心綜合醫院 婦產科主治醫師
臺北市中心綜合醫院『性好門診』婦產科主治醫師
海亞大健康管理診所院長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主治專科
婦科(Gynecology)、私密處美學整形手術(Cosmetic gynecology surgery)、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