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024年11月11日
產後坐月子對女生來說是黃金調理期,這段期間需要好好養生調理,不僅是為了復原體力,更可以改善懷孕之前的健康問題。其實坐月子並不一定要訂購月子餐,只要遵守坐月子飲食的一些原則,再搭配漢方調理就可以了。本篇文章將帶大家了解在家坐月子食譜要注意什麼以及現代媽媽坐月子都選擇什麼樣的飲食。
月子餐菜單設計原則
原則1:營養均衡
坐月子期間媽媽們應該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堅果類。同時要避免生冷、刺激和容易產氣的食物,因為產後的腸胃功能較弱,建議以清淡飲食為主。
原則2:控制油脂、熱量攝取
雖然坐月子需要補身,但仍需控制油脂和熱量的攝取。建議媽媽們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或苦茶油,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取,避免增加過多熱量但仍保持必要的營養攝入。
原則3 : 適量調味
月子餐的調味建議以清淡為主,儘量減少油鹽與糖的使用。如果擔心影響食慾,媽媽們可以使用蔥、薑、蒜等天然香料來增添風味,僅能祛除體內寒氣,也更為天然健康。
原則4:留意烹調方法
選擇清蒸、燉、煮等健康的烹調方式,避免油煎、油炸等容易使身體燥熱的方法。媽咪也要避免使用酒類烹調,因為即使烹煮後也可能殘留酒精,對產後恢復和哺乳都有影響唷。
原則5:避免刺激性食物
在坐月子期間,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影響母乳品質。因此,媽媽們在設計月子餐時應特別注意這些食材的選擇。
在家坐月子食譜建議
月子餐自己煮第一週
產後第一週,子宮與胎盤接觸面還有傷口,身體會分泌惡露,因此飲食以「加速傷口修復、排除惡露」為重點。這期間,身體還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況,可以先以補充營養為主,多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像是各式肉類、雞蛋與黃豆製品,幫助子宮恢復與增強抵抗力。
O 可以吃 | X 不能吃 |
|
|
月子餐自己煮第二~三週
產後第二~三週,傷口逐漸恢復、身體機能逐漸好轉,飲食方面應注重在「調養氣血、增加乳汁分泌」。媽媽們可以多吃一些能提供身體能量的五穀類、碳水化合物與蔬菜水果,對整體的元氣恢復也有許多的助益。尤其是蔬果中所含的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礦物質、纖維等都非常豐富,既可以吸收所需的營養素,又可以防止便秘。
O 可以吃 |
X 不能吃 |
|
|
月子餐自己煮第四週
在產後的第四週,媽媽們體力逐漸恢復,這時候,可以開始進行「暖補」以滋養補身、調整體質。常見的暖補料理,不外乎傳統的麻油雞、麻油腰子,還有多種中藥材熬製的八珍湯與十全大補湯,都是非常好的調理良品。
O 可以吃 | X 不能吃 |
|
|
月子餐湯品食譜
1. 鱸魚湯
材料:
- 鱸魚 1條(約500克)
- 薑片 3片
- 青蔥 1根(切段)
- 清水 6杯
- 米酒1湯匙(看個人狀況)
- 鹽
做法:
- 鱸魚洗淨,去鱗,切段。
- 鍋中加入清水、薑片和米酒,煮沸。
- 加入鱸魚段,轉小火煮約15-20分鐘。
- 最後加入鹽調味,撒上青蔥段,煮1-2分鐘後即可。
2. 山藥排骨湯
- 材料:
- 排骨 400克
- 山藥 200克(去皮切塊)
- 薑片 3片
- 清水 8杯
- 鹽
做法:
- 排骨洗淨,用熱水焯燙去浮沫後沖洗乾淨。
- 鍋中加清水,放入排骨、薑片,煮沸後轉小火煮約1小時。
- 加入山藥塊,繼續煮約30分鐘,至山藥軟爛。
- 最後加鹽調味,盛出即可。
3. 清燉牛肉湯
材料:
- 牛肉 500克(切塊)
- 薑片 3片
- 蔥 1根(切段)
- 胡蘿蔔 1根(切塊)
- 清水 8杯
- 鹽
做法:
- 牛肉洗淨,焯水去除血水後沖洗乾淨。
- 鍋中加入清水,放入牛肉、薑片、蔥和胡蘿蔔,煮沸後撇去泡沫。
- 轉小火煮約1.5小時,至牛肉軟爛。
- 最後加入鹽調味,盛出即可。
現代媽媽坐月子食譜:月子漢方調理- 撕開即飲超方便
月子漢方調理飲不僅是一款專業的月子調理產品,還結合了精美設計與實用性,讓每位媽媽都能在身體調理的同時,感受到細膩的關懷與情感的呵護。
月子漢方調理飲運用了「淨化、養氣、補身」三階段調理法,每一階段的配方都是針對女性在產後的需求精心設計,使用全天然食材、口感好喝、不苦澀,小包裝撕開即飲超方便。
- 「淨化精萃」內含益母草,是對女性子宮健康特別有益的草本植物,幫助排除產後淤血,促進體內環境的淨化與修復。
- 「養氣精萃」則添加了紅棗,能幫助補血養氣,幫助恢復體力與元氣。
- 「補身精萃」更是加入了珍貴的冬蟲夏草菌絲體,提供強效的滋補,幫助產後身體快速恢復到最佳狀態。
這三階段的循序漸進調理,確保媽媽們能夠全方位調理,不論是選擇在家DIY坐月子、住月子中心,或是離開月子中心後的延續調理,都能靈活搭配月子漢方調理飲進行調理。
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的媽媽,都應該好好坐月子。希望以上的月子餐建議,可以讓產後媽媽與身邊親友更了解如何透過食物、產後補品,正確幫助媽咪們補充營養、加速恢復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