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025年2月18日
當孕期進入最後階段,許多準媽媽會開始擔心:「如果超過預產期怎麼辦?」、「醫師會建議催生嗎?」、「催生會不會很痛?」這些問題讓許多孕婦感到焦慮和不安。本篇文章將帶大家了解催生是否安全?哪些孕婦需要催生?催生的完整流程,讓你做好心理準備,安心迎接寶寶唷!
目錄
催生是什麼?催生與引產的區別
催生是什麼?
催生(Labor Augmentation)是指當產婦已經進入產程,但宮縮的頻率或強度不足,導致產程進展緩慢或停滯時,醫師會透過藥物(如催產素,Oxytocin)或其他方法來增強子宮收縮,幫助產程順利進行。這通常發生在已破水但宮縮不規則、子宮頸擴張進展緩慢等情況下。
催生與引產的區別
雖然許多孕婦在談論生產經驗時,會將「催生」與「引產」混為一談,但在醫學上,兩者有明確的區別:
項目 | 催生(Augmentation of Labor) | 引產(Induction of Labor) |
適用時機 | 產婦已進入產程,但宮縮強度或頻率不足 | 產婦尚未有產兆(無宮縮、無子宮頸變化) |
目標 | 增強宮縮以加快產程進展 | 引發產兆,使產婦進入產程 |
方法 | 靠藥物(催產素)、人工破水等方式強化宮縮 | 使用藥物(前列腺素、催產素)或人工破水來觸發產程 |
結果 | 陰道自然分娩 | 陰道自然分娩 |
什麼情況需要催生?

許多孕媽咪在產檢時會問:「醫師, 我需要催生嗎?」事實上,能自然進入產程通常是最佳的情況。然而,當胎兒繼續留在子宮內可能帶來風險,或者分娩對母嬰更有利時,醫師才會建議催生。以下是常見情況:
過期妊娠
- 一般懷孕滿40週為預產期,37週以後即為足月,胎兒隨時可以出生。
- 超過40週不一定要立即催生,但如果懷孕超過42週,胎盤功能可能老化,導致胎兒窘迫風險增加,因此建議不宜拖延太久。
- 在37-40週之間,若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提前催生,因為太早催生可能導致產程過長或催生失敗。
足月破水未進入產程
- 若破水後未出現規則宮縮,產程將無法進展。
- 時間過久會增加母體與胎兒感染風險,因此醫師通常會使用催生藥物來促進宮縮。
妊娠高血壓或子癇前症
- 對於這些情況,分娩是唯一的治療方式。
- 若孕週已達足月且母嬰情況穩定,催生可以降低母體併發症並確保胎兒安全。
胎兒生長遲滯
- 多因胎盤功能不佳所致,若胎兒生長明顯受限,留在子宮內的風險可能大於提前出生。
- 催生可在適當時機幫助胎兒脫離不良的宮內環境。
母體或胎兒的特殊問題
- 若母親有特殊內外科疾病(如心臟病、腎臟疾病),為利於後續治療,有時需提前分娩,此時催生是較佳選擇。
- 妊娠糖尿病若導致胎兒過大(巨嬰症),為避免難產或肩難產,醫師可能建議在胎兒過大前催生。
不適合催生的情況
不適合陰道生產的產婦,曾有子宮手術,骨盆畸形,胎盤植入異常, 皰疹感染活躍期,子宮頸癌,胎兒畸形,胎位異常以及胎兒窘迫等。
催生流程大公開
催生方法
在進行催生之前,醫生會全面評估孕婦的健康狀況和胎兒的發育情況,並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催生。以下是幾種臨床上常見的催生方法。
1. 催生運動
催生運動能夠有效地幫助刺激子宮收縮,促進胎兒順利出生。最常見的催生運動是做一個類似深蹲的姿勢,孕婦站立扶穩,打開雙腳與肩同寛,並慢慢蹲下去。
2. 藥物催生
常見的催生藥有三種:催產素、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E1,催生過程中,醫師會判斷產婦的狀況塞催生藥或施打合適的催生針。
3. 人工破水
醫學上除了藥物之外的催生方式,最常見的是人工破水,可以加速產程,同時透過羊水,可以觀察胎兒是否有解胎便的狀況,以便隨時應對處置。
延伸閱讀: 產後補品:產後媽媽禮物推薦、4大坐月子補品送禮一次看

了解自然產催生過程
若經過醫師評估後需要進行催生,醫師會安排合適的時間與日期。許多媽媽一聽到「催生」可能會感到緊張與不安,因此了解催生流程能幫助減少焦慮,讓產婦更有準備、更安心迎接寶寶的誕生。
- 步驟1: 評估產婦狀況: 醫生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子宮頸擴張情況、監測宮縮、測量胎兒心率、評估羊水量等,確定是否需要催生。
- 步驟2: 施打無痛分娩: 預計要施打無痛分娩的產婦,可於使用催生藥物前先將無痛分娩打好。
- 步驟3: 藥物催生: 醫生打催生藥,透過靜脈注射催生素,促進子宮收縮來分娩。
- 步驟4: 人工破水: 若產程沒有明顯進展,醫生視情況進行人工破水,促進宮縮並加速生產。
- 步驟5: 持續監測: 催生過程中,持續監測產婦和胎兒的狀況,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 步驟6: 生產: 等到子宮頸軟化、全開,可在醫護人員指示下進行生產。
催生多久才會生?
催生後的分娩時間因個人體質、催生方法和產程進展而有所不同。催生藥物需時間發揮效果,因此從 開始催生到真正生產,平均約需 1-2 天(初次分娩的時間可能較長),若產程依然進展緩慢,還是需要改進行剖腹產。
催生會痛嗎?有副作用嗎?
無論是在孕期的38週、39週,還是40週進行催生,只要經醫師妥善的安排催生,能讓胎兒更安全出生, 同時也避開過期妊娠的潛在風險。
許多媽媽對催生有個迷思,擔心催生會特別疼痛。其實,催生的疼痛程度與自然產痛相似,並不會額外加重疼痛。催生的作用是縮短待產時間、加快產程進展,但由於宮縮強度和頻率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部分產婦可能會感覺疼痛來得突然,較難適應。若對疼痛較為敏感,建議選擇無痛分娩,減輕不適,讓生產過程更順利、更輕鬆!
催生常見問題
催生會不會危險?
在催生過程中,醫療團隊會密切監測產程進展、宮縮強度及胎兒心跳狀況,並根據這些數據適時調整藥物劑量,一般而言催生是安全的。
催生時最需關注的風險之一是子宮過度刺激,這可能導致胎盤早期剝離、子宮破裂,或影響胎兒的血流供應,進而引發胎兒缺氧與窘迫。當出現這些情況時,醫師可能會立即停止催生,並進行緊急剖腹產以確保母嬰安全。
此外,許多需要催生的孕婦本身就可能伴隨妊娠高血壓、胎兒生長遲滯等高風險因素,因此在催生過程中,胎兒可能較容易發生窘迫。一旦發現胎兒狀況不佳,會立即調整處置,必要時轉為剖腹產,以確保分娩過程順利、安全。
催生失敗怎麼辦?
許多媽媽在催生一天後仍未生產,便開始焦急詢問該怎麼辦。其實,催生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些孕婦可能需要 4-5 天才能進入產程。催生的關鍵在於子宮頸的成熟度與開啟程度,如果子宮頸尚未準備好,催生的前期可能會較長,因此需要耐心等待,特別是對於過早開始催生的產婦來說,這種情況更為常見。
有些產婦或家屬因缺乏耐心,會急著要求剖腹產,但這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剖腹生產,增加手術風險。若催生 3-4 天仍未見明顯進展,醫師可能會建議產婦先出院回家,等待自然產兆出現,或隔幾天再回院催生,這樣反而能提高催生成功率,減少剖腹產的機率。
催生費用多少?
若經醫師評估後,有催生必要的產婦,打催生費用是健保給付。
無論最終是自然分娩、催生或剖腹產,每位媽媽的生產方式都是為了迎接寶寶的健康誕生。了解催生的過程,做好心理與生理準備,能讓你在生產時更有信心,迎接寶寶的到來!如果你對催生有任何疑問,請放心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