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024年12月14日

產後憂鬱症是媽媽們在生產後都有可能會遇到的一種心裡狀態。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產後憂鬱症, 到底會有哪些症狀, 如何預防和治療?本篇文章將會一次告訴你。

產後憂鬱症是一種在新生兒出生後影響新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新媽媽,產後憂鬱也可能是一種影響新爸爸的疾病。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約有4.4%的新生兒父親也會出現憂鬱症狀。

根據統計,大約7-8成的新媽媽會經歷緊張不安和情緒低落,約有1-2成的產婦會出現更嚴重的憂鬱症狀。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傷害嬰兒、自殘或自殺情況。

對於輕微的產後情緒低落,這通常是暫時性的,可能不需要特別的治療。如果狀況發展成產後憂鬱症,則需要專業的醫療照護,以防止狀況惡化成更嚴重的產後精神疾病。

延伸閱讀:小產後憂鬱,如何走過失落?以心理學的哀悼四部曲,來正確面對流產憂鬱!

產後憂鬱症狀有哪些?

產後憂鬱症狀有哪些?

在生產後,由於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水平的降低,新媽媽們往往會感到疲憊和精神不振。此外,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的變化也可能引發疲勞和情緒不穩。然而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會因人而異,但通常包括以下症狀:

1. 產後憂鬱症:情緒症狀

  • 持續的悲傷或情緒低落
  • 焦慮或恐慌感
  • 情緒不穩或極度敏感, 容易遷怒家人朋友
  • 無法感受到快樂或對以往令人高興的事物失去興趣
  • 感到絕望或無價值
  • 感到煩躁或急躁
  • 過度擔心嬰兒的健康和安全
  • 無法與嬰兒建立親子關係

2. 產後憂鬱症:身體症狀

  • 疲勞或缺乏活力
  • 睡眠問題,如失眠或過度睡眠
  • 食慾變化,可能是食慾不振或暴食

3. 產後憂鬱症:行為和認知症狀

  • 對嬰兒或其他家庭成員缺乏興趣或感情
  •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
  • 退縮或避免社交活動
  • 對日常活動或責任失去興趣和動力
  • 有自殺或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念頭和行為

如果產後的妳出現以上的一個或多個症狀,建議尋求家人或醫療的幫助。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症狀惡化或影響到家庭和嬰兒的健康。

延伸閱讀:產後掉髮怎麼辦?3招讓你輕鬆解決產後掉髮問題

產後憂鬱症類型怎麼分?

產後情緒低落是產後憂鬱症的其中一種類型

 產後憂鬱症狀是一個嚴重且多面向的問題,根據其嚴重性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首先,最常見的是產後情緒低落,影響了多達80%的新媽媽。這種狀況通常表現為輕微的情緒波動、疲勞和焦慮。幸運的是,這些症狀通常在出生後的前幾天到兩週內自然消失。

其次,產後憂鬱症是一種更嚴重的狀況,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包括持續的悲傷、失去興趣、食慾和睡眠問題等。對於這種狀況,可能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來幫助康復。

第三,產後精神病是最嚴重但也最罕見的類型。這種狀況的症狀包括幻覺、妄想、極度的混亂或失去接觸現實。

最後,產後創傷壓力症候群通常是由於分娩過程中的創傷或恐怖經歷而引發的。症狀包括閃回、避免提及分娩、情緒麻木等。

每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和持續時間都可能不同,因此如果有症狀出現,尋求專業醫療建議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閱讀:坐月子一定要30天?40天更好?中醫:這3類媽媽建議「產後延續調理」

產後憂鬱症原因

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成因很多且很很複雜,通常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 生理因素

  • 荷爾蒙變化:分娩後,雌激素和黃體酮的急劇下降可能會影響情緒和心理狀態。
  • 甲狀腺功能低下:產後甲狀腺功能可能下降,導致疲勞和情緒低落。
  • 身體恢復:產後不舒服,如生產痛、哺餵母乳不順利會讓產婦變得較憂鬱。
  • 睡眠不足:新生兒照顧常常導致睡眠不足,這會影響情緒和判斷。
  • 遺傳和家族史:家人曾經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增加風險。

身體的變化也是產後憂鬱的常見原因

2. 心裡因素

  • 情緒壓力:新的母親角色和責任可能會帶來壓力。
  • 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身體形態的變化和性生活的變化可能影響自我形象。
  • 不安全感和恐懼:對於如何照顧新生兒的不確定性和恐懼。

3. 環境與社會因素

  • 社會支持不足: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會增加產後憂鬱的風險。
  • 人際關係變化:與伴侶或家庭成員的關係變化可能會帶來壓力。
  • 經濟壓力:經濟困難或工作壓力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由於產後憂鬱的原因非常複雜,因此治療通常需要多方面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

延伸閱讀:月子餐菜單設計5大原則,在家坐月子食譜一次看

延伸閱讀:在家坐月子4大禁忌?「洗頭、洗澡」原來是必要!

產後憂鬱症治療方法

產後憂鬱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方法:

1. 心理治療

  • 引導新媽媽自我幫助:這種治療方式通常會持續9到12週,包括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或完成線上課程。這些資源會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
  • 認知行為治療:這種治療通常會持續3到4個月,目的是打破不切實際的思考模式,並幫助新媽媽找到更積極的思維方式。
  • 人際心理治療:這也是一種通常會持續3到4個月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與治療師的對話來確認和解決媽媽們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

2. 藥物治療

使用抗憂鬱劑是主要的藥物治療方式,通過平衡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來緩解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劑通常需要一週才能感到改善,並需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防止症狀復發。副作用可能包括噁心、視野模糊、口乾等,但通常會在身體適應後減少。

適度的休息、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有助於減少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產後憂鬱怎麼辦?

  • 如果感覺自己可能有憂鬱情緒,應儘早告知醫生並尋求醫療協助。
  • 罹患產後憂鬱不代表妳是不合格的父母或無法照顧新生兒。這是由多種複雜因素造成的,不是妳個人的錯。
  • 與家人、伴侶和朋友溝通,讓周圍的人了解妳的感受,一起找出更好的相處方式。
  • 照顧新生兒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接受他人的幫助,如分擔家務或照顧孩子,可以減輕妳的負擔。
  • 給自己一點時間:嘗試做一些讓妳感到放鬆和愉快的事情,如散步、泡澡、閱讀或聽音樂。
  • 盡量休息:雖然照顧新生兒會讓妳感到疲憊,但嘗試在有空的時候小睡片刻,並在晚上好好休息。
  • 規律運動:規律的運動已被證實能改善輕度產後憂鬱症狀。
  • 健康飲食:避免長時間不進食,並儘量選擇健康的食物。
  • 避免不良習慣:不要嘗試用酒精或毒品來麻醉自己或逃避問題,這只會讓狀況變得更糟。

延伸閱讀:坐月子期間該喝什麼?坐月子喝什麼湯最好?5個坐月子飲品推薦

如何預防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症是許多新手父母可能面臨的挑戰,但透過適當的預防策略,我們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發生的風險。首先,孕期的教育和準備很重要。了解產後憂鬱的症狀和風險可以幫助我們在早期識別和應對。

同時我們也需要與伴侶、家人和朋友保持開放的溝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擔憂,並在需要時尋求他們的幫助。

生活方式的調整也能夠產生正面的影響。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不僅能夠提升身體健康,還能夠改善心情。確保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以及與伴侶或家人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都可以減少壓力和疲勞。

此外,安排一些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參加母嬰活動,或是與其他新手父母交流,都是減少壓力和增加社會支持的好方法。

最後,定期的醫學檢查和避免不良習慣,如過度飲酒或使用成癮物質,都是確保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總之,透過這些策略,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產後憂鬱症,並享受新生兒帶來的喜悅。